情緒控制與人際社交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孩子的智力、口語、人際互動能力較差,會使得孩子不懂如何正確表達情緒;而情緒控制不佳、只會哭鬧的孩子,也會讓其他小朋友避之唯恐不及。情緒發展及社交互動能力,是孩子未來人生路怎麼走的重要關鍵,不可輕忽。
有的孩子生起氣來,會攻擊別人、破壞東西;有的孩子卻悶不吭聲,隱藏內心的情緒。小時候的情緒困擾若被忽視,很容易演變成將來的情緒障礙,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表示,「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常常是引起情緒困擾的主因。
每個人難免都有情緒困擾,有情緒困擾常常是因為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遇到受挫或壓力過大的情況,很直接的表達情緒,對於一個小學生或青少年而言,這種情緒困擾應該是正常的。目前對大腦的研究,發現人在受挫或壓力情境下,可以適當的調適情緒,不會採取衝動的反應,可能要等到二十餘歲,前額葉成熟之後,才能做得到。
如果小孩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或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大人應該擔心的事。所以,年紀小的孩子有情緒困擾,應該不是父母擔心的重點,但怎樣讓孩子學習其他適當的表達情緒方法,讓孩子順利發展出應有的情緒,而不要一直停留在自我的觀點、原始的情緒反應,也不要一直用直接、原始的哭鬧或肢體動作來表達,那才是父母要期待的目標。
若孩子有情緒發展遲緩的問題,職能治療師林昱程表示,通常兩歲後可慢慢確診。兩歲可說是調整情緒力的關鍵期,因為孩子在兩歲後,慢慢有了自己的情緒,也同時是語言的爆發期,可透過語言表達,取代不高興就捶牆壁、大哭大鬧的表現方式,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情緒可能有異狀:
(1)莫名的堅持與固執
哭的方式與眾不同,展現出沒必要的堅持與固執,父母就要提高警覺了。例如,回家的路不只有一條,可是孩子卻只堅持直走到家的那條路,完全不願意嘗試其他不同的路時,就是一種沒必要的堅持與固執。
(2)情緒轉變極端波動程度大
前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卻「突然炸毛」,一下很開心,一下又很憂鬱,行為轉變極端,經常有這樣表現的孩子,需要父母提高警覺。
(3)過分唱反調喜歡挑戰權威
總是做出與父母指令相反的事,完全不配合,而且父母愈是用權威的口吻要求,孩子反抗的動作愈大。
(4)個性突然轉變
個性出現巨大的變化,如:原本很乖卻變得叛逆,或是原來不聽指令,卻變乖了。
(5)連看電視都無法專心
幾乎所有孩子都難擋電視的吸引力,當孩子連看電視都無法專心,就是很大的警訊。
(6)過度害怕焦慮影響了日常生活
對任一事物總是充滿過度的恐懼焦慮,需要大人付出很多的關心安撫,甚至因而影響日常生活
很多孩子的情緒困擾問題可以在父母、家人或師長的引導下,逐漸改善。以下提供3方法,家長或老師可協助孩子正向發展情緒:
(1)語言示範:
建議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明白示範情境和情緒的連結,以及正確、多元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媽媽看到孩子又犯錯生氣了,可以直接說出來:「你又做錯了,讓媽媽很傷心,好像是媽媽教不好。媽媽不想再說了,你自己先想想錯在哪裡?」「你這麼大聲吵,讓媽媽心很煩,我不想說話了,我等一下再幫你。」
(2)避免錯誤鼓勵:
父母可能要觀察一下,孩子不當表達情緒的行為是否被鼓勵,很多家長常因受不了孩子的吵鬧,在孩子大吵哭鬧之後讓步,這就是錯誤的鼓勵孩子不當的行為。如果父母或周圍的人不停止這種錯誤的鼓勵,很難改善孩子的情緒困擾。
(3)善用角色扮演: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故事書、戲劇、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不同角色的不同觀點,讓孩子學習如何利用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媽媽拒絕孩子,可能是媽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讓孩子學習從自我為中心、以我獨尊的思維,慢慢學習以彈性角度看問題。父母或大人也應利用機會,示範或角色扮演如何正向的表達情緒,例如好朋友不願意借你玩具,讓孩子學習從好友和自己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同時跟孩子扮演自己和好友等不同的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
最令特殊兒家長苦惱的問題之一,就是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孩子與他人相處、控制情緒,以及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在美國擔任諮商師近40年的黃素娟,分享透過「閱讀」來幫助特殊孩子的8個好方法。
(1)閱讀首重環境:
讀書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正經八百的,講求舒適才是首要。鋪個小地毯,上面放幾個大抱枕或三角靠枕,再放幾個孩子喜歡的玩偶,就可以一起看書了。
(2)與孩子一起讀書:
小小孩可以先看圖說話。至於識字的小孩可以自己朗讀,也可以和大人分段讀文章,大人唸一段小朋友唸一段。在讀完整本書後,大人要問些問題去了解小孩的理解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加以解釋。
(3)選擇適合的題材:
針對小孩子的年齡,選擇適當的題材。譬如小孩不愛刷牙或是要學習如何刷牙,那就找針對刷牙的書。今天小孩子不懂得分享,就找一些分享的書。
書唸完後可以一起去刷刷牙,看看刷牙方式是否正確;或者是拿一塊蛋糕和小孩子分著吃,一起分享。立即將在書本上所學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4)作息固定:
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吃過早餐後,或者在睡完午覺後,就是閱讀的時間。每天有固定的作息,對於這些特殊的孩子來說是有必要性的。
在作息上若有改變,必須讓孩子事先知道,並且適當地溝通、調整。事先的告知讓他們能夠有心理準備,而不至於到時候慌亂。
(5)正向鼓勵:
在閱讀時適時給予口頭鼓勵:「唸得好棒」、「回答得很好」、「問題問得很好」……等等。在閱讀完畢後,休息時間一起吃個事先準備好的小餅乾或冰淇淋來犒賞自己和孩子。
(6)玩遊戲:
在閱讀完畢後將書中的詞彙、重點或問題做成紙卡,一起玩記憶卡的遊戲;或在紙卡上別上迴紋針,在長線上綁個磁鐵,玩釣魚的遊戲。又或者將要問的問題藏於扭蛋內,再將扭蛋藏起來,讓孩子去找,待孩子找到扭蛋回答問題就給張小貼紙或蓋個圖章,等到貼紙或圖章集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獎品。
(7)適時的修正:
在一段時間過後,對於閱讀的時間、場地和所選的讀本,做適當的評估並適時修正,以求取最大的效果。
(8)耐心等待成果:
父母親必須要靜心耐心等待成果。很多事情不是一蹴可及,尤其是要修正一個行為或教會一件事,是需要時間的。家長用對方法,孩子的改變是可預期的。
課程:清華大學幼教系系主任周育如《10堂課教出孩子的好情緒》
繪本: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陳書梅列出102本情緒教育繪本書目,親師可以透過繪本共讀,帶領孩子認識情緒,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語道出交朋友的價值,想要孩子未來有好的社會人際發展,父母除了一開始得在依附關係上努力外,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生活圈子日益擴大,也需要用心協助他增長人際關係智慧,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展現自身的能力。
1. 以身作則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說,陪著孩子成長,可讓父母回顧自我成長歷程,重新學習用更好的方式面對人際關係,而孩子則模仿父母的行為,如父母與長輩、與朋友的相處方式、每天與鄰居互打招呼等。日常生活中需要人際互動的時候很多,把握「以禮相待」的原則,做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2. 製造社交情境
現在孩子生得少,不像以前家中就有手足練習人際交往技巧,因此,父母有必要幫孩子製造社交情境,讓他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相處,進而建立友誼。
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李筱蓉建議,不妨多與家有年紀相仿孩子的親戚朋友聯絡,定期聚會,讓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學習如何從陌生到熟識及相處技巧,只要有經驗,就有足夠的能力可表現。或者多帶到公園玩,既能交朋友,又能玩遊戲促進大小肌肉發展。
3. 給予支持鼓勵
李筱蓉說,父母永遠要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只要他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就不吝給予支持鼓勵,特別是天性較為害羞的孩子,鼓勵更是不能少,因為只有參與活動,才能享受人際互動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而遇到挫折時,更要鼓勵他勇敢面對與解決,使孩子體驗到成功解決問題後滋生的滿足感,進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4. 適時傳授技巧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但孩子的經驗又不足以應付自如,這時就可藉由角色扮演或繪本的引導,讓他體驗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想法、感覺,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做出合宜的反應。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對於增長能力必然極有幫助。
5. 適度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會讓其他小朋友避之唯恐不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林佩蓉提醒父母,應幫助孩子從小就去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理解不同情緒的意義,並處理、調節因情境變化而有的情緒表達方式,讓孩子明白了解哭鬧絕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