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情緒障礙(情障)小一生剛開學時在班上情緒嚴重失控,動作太大傷到同學、還嘗試自傷。社經背景高的家長拒絕跟學校合作,跟醫生、治療師隱瞞孩子在校狀況、堅持不用藥;還要求老師每天必須記錄孩子的情緒起伏情形、細節、時間跟過程,向家長報告⋯⋯
這一代孩子的情緒問題,被明顯注意,加上家長對於教養態度改變,孩子進入學校,給第一線普通班導師帶來很大的挑戰。長久以來,在中小學校園內,導師、輔導跟特教團隊的專業分工並不明確。只要孩子有一點「不一樣」,很快會被導師提報到輔導室、特教組。因此,近十年轉介進到特教鑑定流程的孩子變很多,數字上情緒障礙的中小學生大幅增加。
但究竟孩子真正需要怎樣的協助?輔導還是特教協助?界限應該劃在哪裡?劃下去要如何溝通?光靠很有愛心、上過特教學分的導師無法單兵作戰,背後需要的是整個校園專業團隊的支援。
台北市教育局2011年起在台北市國中小推行「校園團隊合作輔導適應欠佳學生模式」(簡稱輔特合作),牽起了導師、輔導老師跟特教老師三邊的手,建立清晰結構化的輔導步驟,成功拉回了一些根本不必被送進特教鑑定的灰色地帶學生。
「輔特合作」的方法,是在普通班導師發現孩子有生活、行為、情緒或學業的適應問題時,不馬上送進特教組,而是與輔導及特教團隊開評估會議,在原班對孩子進行一連串「轉介前輔導策略」,如座位調整、結構化教學方式、改變教室規則、調整獎勵分組上下課作息、運用增強正向行為管教模式、安排小天使小老師⋯⋯
一段時間後,團隊會觀察孩子的改變,同時釐清孩子進一步需求,許多處於灰色地帶的學生在這一步就已大幅改善問題行為;若改善有限,則由輔導老師引介校內外資源輔導;若判斷孩子是因為生理產生問題行為,才往下走特教鑑定流程。
以前導師、輔導組長可以單一認定幫孩子開(輔導)案,或跳過輔導直接轉給特教組,但現在,每個環節的人都清楚知道分工跟專業負責,自己應該先做到了哪些調整策略再往下走。明確可以辨識出孩子真正的需求,持續的團隊溝通也讓家長感受學校誠意,願意一起幫助孩子。
班有過動世代,壓力聚集在老師身上,老師個人身心狀態也急需被關注。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陳建良參加某校的個案會議,一位導師異常焦慮的逼問與會者:「他(孩子)是不是一直走來走去?是不是過動加亞斯?我明明都在處理了,他根本就是屢勸不聽、對立反抗⋯⋯」老師迫切需要一個診斷來為他的無能為力解套。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張瓊文說,他們不只輔導孩子,兩年前也開設老師服務專線,更率先引進情緒教育課程,讓老師先受訓受惠、再引導孩子。因為「老師也是人、也會有極限」,有時旁觀者看孩子的狀況還好,老師反應卻異常激烈,其實是孩子剛好觸發了老師個人的人生議題,因此希望可以提升老師的自我覺察跟情緒管理技巧。
當老師面對過動世代,最大的壓力常常不只在教室內,能不能做好親師溝通更是班級經營關鍵。台北市教育局專委楊麗珍提醒老師,跟特殊孩子相關的親師溝通衝突,大多是錯失了一開始的妥善處理,「如果第一時間判斷沒辦法處理,要向外求救。」
老師自己如何和過動世代相處,更是學生學習的模範。面對多數一般生跟特殊孩子的相處,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老師可在生活中抓住各個小衝突示範運用社會技巧,並給所有孩子機會練習互動跟拿捏,處理消化小情緒。
她舉例說,有個媽媽憤怒的指控孩子班上的特教生會亂摸人、性騷擾,但特教生摸同學可能是用錯方法表示善意,或者平常動作太大,特教生要被教導如何用不讓人討厭的方法交朋友,而一般生也要學會看情境、練習用言語表達感受。「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孩子可以自然跟不同種族、個性跟價值觀的人相處,」洪儷瑜認為,家長擔心一般生會變笨是多餘的焦慮。
如果學校團隊能建立合作機制、導師得到後援跟能量,一般生家長平常心看待融合教育,特殊孩子家長打開心胸跟學校合作,那麼所有孩子的受教權都得以被保障,小天使友善的手,也不會再因為疑惑、猶豫而縮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