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做

如何教孩子「交朋友」? 0~3歲社會人際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2021-10-24
媽媽寶寶 李藹芬

如何教孩子「交朋友」? 0~3歲社會人際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圖片來源:媽媽寶寶編輯部

嬰幼兒時期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是未來人際發展的重要基礎,爸媽除了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還能善用5個技巧,協助孩子培養人際互動能力:

  • 以身作則
  • 製造社交情境
  • 給予支持鼓勵
  • 適時傳授技巧
  • 適度情緒控制

人是群居動物,因此,需具有與人互動的能力,且同時要面對、處理許多不同型態的人際關係,但能力從何而來?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林佩蓉指出,孩子的第一份人際關係始於出生後與主要照顧者的接觸,不論是由媽媽親自照顧,或託付給其他親人、保母或外傭照顧,孩子藉由日常生活的互動,尋求並試著保持與主要照顧者親密的身體聯繫,建立積極的且充滿深情的感情連結,這就是所謂的「依附關係」,在人際關係發展中,依附關係的品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附關係發展歷程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說,人類依賴父母照顧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其他動物,這麼長的預備時間,無非是為了日後能真正的獨立。嬰幼兒與成人形成依附的過程是一段持久的社會心理關係,主要關鍵在於彼此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關係,當孩子發出需求的訊號時,是否有良好的回應及照顧。經研究顯示,嬰兒與照顧者間依附關係的建立需經過四個階段: 

0~6週.前依附期(無社會性階段): 
寶寶對任何人都有興趣,而互動的過程就形成了依附關係的第一步。

6週~6、7個月.依附建立期(無區別性的依附關係階段): 
明顯表現出樂於與他人親近的傾向,但尚無任何區別性。約自三個月大起,能借助於視覺、聽覺,以區分母親與他人的不同點,才逐漸對母親的微笑反應超過陌生人的反應。

6、7個月~18個月.真依附期(特殊依附關係階段): 
約在6、7個月大時,寶寶開始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此時嬰兒不但主動地尋求與特定對象親近,注意特定對象的活動,當特定對象離去,會出現哭鬧、抗拒行為,同時害怕陌生人的行為開始出現。

18個月後.交互關係期(多重依附關係階段): 
當寶寶與第一個特殊對象建立依附關係後,很迅速地擴展至家中其他人;至18個月大時,已經能與至少三人以上建立依附關係,而不同的關係各有其特殊功能。 
 

帶著愉悅的感情照顧孩子,照顧方式須前後一致

林佩蓉說,父母除了敏銳觀察寶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並給予滿足外,在情感上也完全接納寶寶的一切,在與他有限的溝通下,理解他的需求及付出關懷。

簡單來說,孩子餓了哭著要喝奶、尿布濕了要換尿布,看似是生理需求,要滿足不難,不過,若只是像例行公事般地餵奶、換尿布,並不能贏得孩子的感情。如果照顧者在過程中添加愉悅的感情,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由於情感是累積而成的,林佩蓉強調,照顧者務必給孩子「前後一致」的照顧──不因心情改變而決定不同的照顧方式,孩子才能在安定的感覺中逐漸產生對人的信賴,發展出品質良好的依附關係。 
 

5招協助培養孩子交朋友的能力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語道出交朋友的價值,想要孩子未來有好的社會人際發展,父母除了一開始得在依附關係上努力外,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生活圈子日益擴大,也需要用心協助他增長人際關係智慧,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展現自身的能力。

1. 以身作則 
梁仲怡說,陪著孩子成長,可讓父母回顧自我成長歷程,重新學習用更好的方式面對人際關係,而孩子則模仿父母的行為,如父母與長輩、與朋友的相處方式、每天與鄰居互打招呼等。日常生活中需要人際互動的時候很多,把握「以禮相待」的原則,做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2. 製造社交情境 
現在孩子生得少,不像以前家中就有手足練習人際交往技巧,因此,父母有必要幫孩子製造社交情境,讓他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相處,進而建立友誼。

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李筱蓉建議,不妨多與家有年紀相仿孩子的親戚朋友聯絡,定期聚會,讓孩子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學習如何從陌生到熟識及相處技巧,只要有經驗,就有足夠的能力可表現。或者多帶到公園玩,既能交朋友,又能玩遊戲促進大小肌肉發展。

3. 給予支持鼓勵 
李筱蓉說,父母永遠要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只要他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就不吝給予支持鼓勵,特別是天性較為害羞的孩子,鼓勵更是不能少,因為只有參與活動,才能享受人際互動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而遇到挫折時,更要鼓勵他勇敢面對與解決,使孩子體驗到成功解決問題後滋生的滿足感,進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4. 適時傳授技巧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但孩子的經驗又不足以應付自如,這時就可藉由角色扮演或繪本的引導,讓他體驗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想法、感覺,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做出合宜的反應。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對於增長能力必然極有幫助。

5. 適度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會讓其他小朋友避之唯恐不及,林佩蓉提醒父母,應幫助孩子從小就去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理解不同情緒的意義,並處理、調節因情境變化而有的情緒表達方式,讓孩子明白了解哭鬧絕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本篇文章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此文章是否對您有幫助
非常有幫助
有幫助
尚可
沒幫助
完全沒幫助
建議使用Chrome、Safari瀏覽器
Copyright © 2021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