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間如何交手是個老問題,卻年年有新招。即使親師關係經營得再好、教學經歷再豐富的老師,都可能在接新班級時,招架不住家長。身為老師的你,該如何從這些情境中回應自身處境,找到親師溝通的「最佳解」?
擁有二十幾年特教經驗,現任台北市特教輔導團巡迴教師的羅心美建議,與家長溝通前,先為孩子做具體的觀察紀錄,記下孩子何時發生什麼事,例如分心、衝動等。如果你擔心誤判,就邀請具特教或輔導專業的老師入班觀察。
和家長溝通時以「他上課常常離開座位,拿同學東西。我已經幫他調整位置,也提醒他上課要專心。」這種具體、沒有價值判斷的陳述,表達孩子的狀況及你的努力,問問家長,孩子是否在家也如此。要先排除跨情境的差異,因為有時是因為課程安排不當造成的,並非孩子本身的問題。
建議孩子就醫時,讓家長知道你並沒有要標籤孩子,只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協助他們。就像孩子一直咳嗽,我們也會帶他去看醫生,了解是生病,還是環境過敏,找到原因才有可能幫助他改善。
至於班上其他孩子和家長,可以使用「班級團體輔導」的方式。製造那個孩子不在的機會,用故事的隱喻說明他的狀況,例如:「上帝在製造他的時候少了一樣東西,他不是故意要搗亂,他是因為缺少那東西,所以很難控制自己。」並教導孩子如何和他相處。
所以,當所有人都得午睡他卻不用時,學生就能夠體諒;當他因為無法專心開始拿筆敲桌子時,學生知道對他最大的幫忙就是不理會這動作。
曾獲得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的三民國小老師徐明珠班上總是有特殊生。她會在班親會時跟所有家長說,孩子年幼時遇到的事,可能長大也會遇到,他必須學會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班上孩子能夠在這麼小的時候遇到這麼不一樣的同學,是一種福氣。
如果當事人家長同意,老師也可以當引子,將他介紹給其他家長認識,讓全班家長的資源一起幫助那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