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對飼主來說是重要陪伴,而且動物帶給人的療癒也能成為「助人者」。就像導盲犬協助盲人一樣,治療犬也能幫助特殊兒緩和情緒、學習正向人際關係,甚至能體會同理心。
在擁擠的高鐵上,曾柏穎大聲咳嗽、身體和臉部不由自主抽動,加上頻繁且大動作地眨眼,讓身旁路人皺眉、離得遠遠……。身旁的一隻黃金獵犬,身上穿著「妥瑞症輔助犬」背心,感覺到曾柏穎的緊繃,主動他鑽到懷裡轉移注意力,曾柏穎的情緒得到緩和,症狀也慢慢減輕。曾柏穎沒想過,多年來每次要搭乘尖峰時刻交通工具就緊張得胃痛,在輔助犬的幫助下,竟然能有如此平靜的一刻。
更意想不到的是,輔助犬能幫助妥瑞患者向旁人做無聲的說明和解釋。像是曾柏穎在高鐵上症狀發作時,路人便會注意到他身邊的黃金獵犬,穿著「妥瑞症輔助犬」背心,明白曾柏穎是因為妥瑞症才會有這些行為,改變一開始警戒的眼神,轉而投給曾柏穎友善的微笑。
剛畢業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所碩士班的曾柏穎,患有妥瑞氏症,創辦「台灣妥瑞人協會」,長期為妥瑞症發聲。雖然面對妥瑞症,他已有安撫自己的一套心法,但遇到巨大壓力時,妥瑞的症狀仍舊難以控制。此外,曾柏穎也渴望有個能時刻在旁的信任夥伴,就樣視障朋友的導盲犬一樣,能在症狀發作時,協助安撫自己。在美國就學期間,醫師建議曾柏穎可尋求治療犬的服務,讓自己更穩定。
動物輔助的治療方式,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所謂治療犬(Therapy Dog)意指受過訓練、性情穩定且親人的狗狗,運用動物療癒的力量,幫助人們穩定情緒、學習社交、建立心靈連結,且獲得陪伴的力量。目前國內動物輔助治療還在草創階段,各有不同的體系和做法,例如需要飼主和動物配合、醫療和心靈療癒的治療犬;或訓練流浪狗、讓孩子能跟狗狗一起學習的心輔犬;還有仿照導盲犬模式、24小時跟在被服務者身邊的輔助犬。雖然目的和重點各有不同,都是透過動物的療癒力量來幫助人們。
台灣犬隻教育訓練協會創辦人林宥褕,是訓練「妥瑞症輔助犬」的訓練師,也是曾伯穎身旁的輔助犬Amber的訓練師。林宥褕曾在導盲犬協會擔任超過5年的訓練師,看見導盲犬對視障患者生活帶來的改變,希望能將導盲犬與視障者這種24小時的夥伴關係,擴及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導盲犬不只是視障者的眼睛,也是盲人最好的陪伴者、心靈依靠。」從這個起點,林宥褕認為經過訓練的輔助犬,能為妥瑞症、自閉症等隱性障礙者帶來莫大的幫忙。
林宥褕認為,輔助犬像導盲犬一樣,24小時跟在受助者身邊,不管在何處都能安定受助者的情緒,且在公共場合能成為跟陌生人連結的潤滑劑,狗和人一對一的緊密關係,能對自閉症、妥瑞症等隱形障礙者,發揮最大的幫助。
除了24小時的全天候陪伴,台灣也有進到學校幫助特殊生的治療犬。阿瑞(化名)是個自閉合併妥瑞症的6歲小男生,情緒緊張時常用撞頭消除焦慮、或產生不自主的抽動,幾乎沒有開口說過話。在他上了12堂「動物治療」課程,最後一堂課時,阿瑞跟老師說出「KIKI,喜歡」的短句,表達他喜歡KIKI老師的課程,讓家長驚訝不已!這位KIKI,其實是一隻可愛的治療犬。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是北投國小特教老師李美儀,親眼見證了動物對特殊需求孩子的幫助。
李美儀說,特教學生有能力不足、口語表達不佳的問題,可以透過撫摸、擁抱治療犬等肢體動作,發揮超越語言的療癒效果,因此跟一般孩子比起來,治療犬輔助特殊兒有更顯著的進步。此外,李美儀觀察,自閉兒、腦麻患者等特教生學習容易遇到挫折、也很容易放棄,治療犬提供一個強大的驅動力,讓他們願意主動學習。
除了緩和情緒,李美儀強調,治療犬輔助特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回到人與人的相處,培養建立正向社交關係的能力。譬如李美儀曾遇過一位自閉症男孩小文(化名),到小二仍做不到與他人視線接觸,卻願意看著治療犬KIKI清澈的眼睛,踏出與他人接觸的第一步。
又或是在團體裡,孩子看到治療犬都會搶著餵食,動輔師就會引導孩子,知道要輪流餵、懂得排隊,治療犬才會吃;或是治療犬到班上服務時,學生會自動討論、分配誰去裝水、誰去裝罐頭,「團隊合作的能力就出來了。」
除了溫暖陪伴,助人的狗老師,也能讓孩子學習同理心。在特教班的現場,學生爭先恐後想要摸摸心輔犬「奶茶」,其中幾個孩子用力過猛,奶茶不舒服小小「汪!」了一聲,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訓練長鍾皓羽,立刻讓奶茶後退一步,同時告訴孩子:「這樣表示奶茶不喜歡,要停下來喔!」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執行長陳奕君認為,每隻狗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有討厭和喜歡的事情,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尊重。
陳奕君以前是使用者體驗工程師,在每個深夜加班的疲憊中,察覺自己雖然有能力勝任工程師的工作,卻不是她人生最想做的事情;因為從小體會到動物溫暖的陪伴,毅然決然辭掉高薪工作,一頭栽進動物療育(心靈療癒與教育)、輔助的領域。
大多人對導盲犬等服務犬的印象,就是要非常穩定、溫和,即使被不正確的對待也要能繼續服務。然而,陳奕君卻有不同想法。她談到,導盲犬的條件嚴苛,必須是是非常穩定、溫和的狗狗,因此都是透過專業育種的品種狗,才能維持導盲犬的性格特質。但是這個條件觸發了陳奕君另一個角度的思考:「如果是收容所的流浪狗,可不可以也成為助人的心輔犬?」
於是,為了實現與動物相關工作的夢想,陳奕君進入導盲犬公益單位服務,之後與已取得導盲犬協會指導員與訓練師認證,在導盲犬界服務12年以上的鍾皓羽訓練師一起創業,為眾多流浪狗找出路。她們成立「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的核心精神是「心輔犬和被服務的人,是一起學習進步、互相尊重的夥伴。」
陳奕君表示,團隊不會把流浪狗訓練成完全不會叫、能夠忍耐所有不舒服的觸碰,而是讓心輔犬透過訓練,能做到訓練師給予的指令,並很快冷靜下來,但依然擁有狗兒本身的個性和特色。目的是希望透過讓孩子學習,狗兒出現怎樣的反應是不舒服、不高興,能幫助過動、自閉的特殊兒,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情緒,進而練習自己克制衝動、循序漸進,學習正向的人際互動。如此一來,狗兒能盡量保持身為狗的本性,孩子也能有所學習,這是陳奕君團隊想達到的雙贏。
孩子透過觀察、學習與心輔犬相處,能把這種同理、調整自己對待狗狗的方式,推衍到與同儕的相處上。陳奕君表示,曾有過動的孩子有對立反抗的傾向,故意唱反調、頂嘴爭辯,人際關係相當糟糕,接受心輔犬的課程後,開始體會何謂「將心比心」,還能跟弟弟解說要怎麼摸狗,心輔犬才會開心,讓媽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我們想做的不只是心靈上的療癒,還有教育。」因此,陳奕君以「動物療育」來說明他們的服務。
無論是自閉、妥瑞或過動等各種特殊兒,親子間總無法避免要面對許多功課,譬如充滿挫折的情緒該如何調節,或是情緒爆炸該如何化解家長和孩子間的衝突。在生活和學習上,特殊兒也要面對比其他孩子更困難的挑戰。或許,透過療癒人心的狗狗,能為特殊兒家庭帶來新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