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做

親子在家共處如何不崩潰?陪孩子在家動腦又放電(懶人包)

2021-10-25
整理:曾慧雯

親子在家共處如何不崩潰?陪孩子在家動腦又放電(懶人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分鐘快速閱讀

疫情持續,面對未來再度停課的可能性,父母心有餘悸;也因為擔憂疫情,許多家長假日不敢再帶孩子出門趴趴走,只好家裡蹲。當孩子待在家的時間變多,親子該怎麼和平共處,就成了一個難題。以下解答十大居家防疫常見困擾,讓爸爸媽媽陪玩不怕沒梗,還能兼顧家務與工作!

Q1:孩子作息與活動該怎麼安排?  
Q2: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家可以玩什麼?  
Q3:家裡空間小,能玩哪些遊戲?  
Q4:哪些活動能有效消耗孩子的精力?  
Q5:有哪些線上運動資源可以讓孩子大量放電?  
Q6:又要帶小孩又要工作,哪來時間做家事?  
Q7:防疫在家,親子衝突越來越多怎麼辦?  
Q8:無法出國、減少出門,關在家能做什麼?  
Q9:時間零散,如何育兒同時兼顧工作?  
Q10:工作育兒兩頭燒,經常對疫情焦慮、恐慌怎麼辦?


【Q1:孩子作息與活動該怎麼安排?】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父母,即便處於居家防疫及在家學習期間,也要保持穩定的作息及「儀式感」,例如起床後一定換掉睡衣,梳洗、吃早餐,再開啟一天的行程。上午尤其適合安排一小段時間的運動或伸展操。  

牧村共學教室負責人、蒙特梭利教育專家何翩翩也說,當長時間放假在家,還是應該盡量維持和幼兒園、托嬰中心一樣的作息時間,因為0~6歲孩子的秩序感非常強烈,就算在不同的環境中,時間上的秩序感也可以平穩他們心中的混亂,幫助幼兒適應新型態的生活;反之,紊亂的作息會使得孩子的情緒波動更大。  

此外,由於幼兒的專注力有限(三歲前的孩子能專注一項活動20分鐘已經很不錯了),因此「動態和靜態活動交錯進行」是很重要的。在家中可以這樣安排:

動態活動:  
帶著孩子在巧拼墊上運動,例如側翻、前滾翻、匍匐前進、單腳跳、小牛推車等;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設置障礙,讓他們繞椅子、爬小桌、滾沙發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與難度。如果需要更大的活動量,也可以帶著孩子爬大樓裡的樓梯,頂樓與一樓間來回至少爬30分鐘,甚至可以在樓梯上放小玩具或設計藏寶遊戲,增加趣味性。  

靜態活動:  
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有趣的課程,如果能參加視訊課程讓孩子有更多的互動,或是幼兒園有安排線上課程,讓爸媽也能喘口氣,對幼兒而言是最適合的。如果沒有,爸媽也可以參考網路上的美術課程,每天設計一種美勞活動,讓孩子發揮創造力。

 

【Q2: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家可以玩什麼?】

孩子各年齡階段有不同遊戲需求,例如讓一歲半孩子玩豪華軌道遊戲組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個年齡層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有限,無法進行軌道的組裝,頂多只能拿著大的積木車推推,更無法如成人想像的一個人玩著火車過山洞的情境遊戲。

2歲以下:這時候的孩子,還不會和其他幼兒一起玩,多獨自進行功能/練習的遊戲,像是丟、撿東西、拍打物品。

2~4歲:孩子開始喜歡玩堆疊大積木、捏黏土等建構遊戲,他們喜歡做一些反覆的事情,像是小幫手遊戲,運送衣服或是家用品(如衛生紙、牙刷)歸位,練習跳過擺在地上的100種東西,這些是他們能做的,而且家長不用一直在旁邊引導的事。

4~7歲:這個年段的孩子喜歡玩假扮遊戲,常見的就是扮家家酒、醫生看診、或扮演最近喜歡的卡通、戲劇角色。他們開始有很大的活動需求量,紙球大戰、紙飛機飛翔遊戲,可以讓他們消耗精神。

7~10歲:孩子開始喜歡玩規則遊戲,規則如果是能自己制定最好,像是紅綠燈、鬼抓人等 。但大人還是要特別注意,讓孩子遵守自由遊戲的三大原則:別讓自己受傷、別弄傷別人、別讓設施及環境受傷。這個年紀對工具掌握能力較高,像是美工刀、剪刀、膠帶等,可以獨立操作紙箱設計。

10歲以上:10歲以上的孩子,喜歡高度挑戰/技藝性的遊戲,體能、心智上的挑戰都很受他們的歡迎。  
 

【Q3:家裡空間小,能玩哪些遊戲?】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張雅琳提醒家長,先檢視家中適合遊戲的環境,搭配常見的遊戲素材,就可以把家裡打造成適合遊戲的場地。

如果家中有稍大的陽台、浴室,放個小泳池或在浴缸放水,丟個水槍、洗澡玩具、湯匙、水杯就能打發0~10歲的孩子,也不太需費心收拾。3歲以下的孩子,建議給幾個水及孩子腳踝的淺淺小水盆即可,反覆倒水裝水就夠他們忙了,父母可在旁邊照看,邊爭取工作的時間。  

家裡的走廊也是很好的遊戲空間,簡單用膠帶黏貼兩側牆壁,即可變身仿若不可能任務中的紅外線陣,考驗孩子身體扭曲變化的能力;將寶特瓶注滿水,走廊就變成保齡球道;或用膠帶在地上貼出跳格子,不佔空間也能消耗孩子體力,建議使用不殘膠的膠帶,減少後續清潔困難。  

餐桌下也是孩子很喜歡的秘密空間,可在餐桌蓋上被單,和孩子一起演露營遊戲,或玩一場秘密基地對戰遊戲;也可以串連餐桌、餐椅、客廳沙發,設計成百戰百勝的挑戰路線,用不同的關卡讓他們一路追趕跑跳碰。  

以下是家中常見的可遊戲素材,不妨善加運用:  
1.紙箱  
收集宅配紙箱,小尺寸可讓孩子堆疊、推倒,也能滿足幼齡孩子裝填東西的樂趣;大尺寸紙箱讓有能力切割的孩子打造他想要的城堡、家、機器人、車子等,也能進行投籃等規則或競賽遊戲。  

2.色彩  
無毒顏料、蠟筆、手指膏(適合2歲以下幼兒),孩子光用手腳就夠好玩,如果再遞上不同工具,如滾輪、蒼蠅拍、水槍或是在洗臉盆裡添加泡泡水,遞上一隻打蛋器,都可讓孩子再玩上好一陣子。  

3.鬆散素材  
積木、小石頭、毛球、色紙、紙片、碎布、毛根、衛生紙捲筒、瓶蓋、冰棒棍等。鬆散素材的變化性高、每個人玩法都不同,還可以跟色彩、紙箱搭配,變成小屋、武器、機器人、蝴蝶等。就看手邊有什麼,用收納盒分類裝好,一次拿出3~5種給孩子使用即可,降低後續收拾難度。

延伸閱讀:菜瓜布、牙刷也能玩!在家也能玩的6種鬆散素材遊戲  
 

【Q4:哪些活動能有效消耗孩子的精力?】

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大肌肉發展過程中,需要發展身體大肌肉活動以及手眼協調等技能,因此要靠各種跑、跳、爬、翻滾等動作來訓練大肌肉。孩子破壞性十足的動作,其實是「孩子自己在訓練自己」。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表示,6歲以下的學前幼兒每日最少要有30~60分鐘的大肌肉活動時間。  
   
以下是7個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大肌肉,又不至於暴走失控的活動:  
1.玩氣球:  
台北榮總兒童職能治療師陳怡潔表示,氣球比較輕,不會打破家裡東西,若是家裡有2個以上的小孩,可以用打羽毛球的方式,互相拍球給對方,或是個別的小孩也可以讓孩子挑戰連續拍打氣球不掉下來。  

2.跳房子:  
可以用圓點貼紙取代在地上畫方格,譬如貼一個點,代表要單腳跳;貼兩個點,代表雙腳打開等規則,讓孩子在家裡也能有跳躍的運動。  

3.善用沙發、椅子  
讓孩子用爬的,挑戰能否鑽入椅子、沙發底下。陳怡潔建議父母可以編故事,例如到森林裡探險等,並在終點處給小孩一點獎勵,增加挑戰的趣味性。  

4.玩麵粉或黏土  
如果家裡有黏土,可在裡面塞彈珠或是豆子,再讓孩子把它找出來。也可利用麵粉糰取代黏土,讓孩子假裝包水餃、搓湯圓等,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  

5.用家裡最多的玩具進行折返跑訓練  
阿鎧老師建議,不妨利用家中數量最多或重複性最高的玩具進行折返跑訓練。例如家中有20輛玩具車,就可以在家中客廳(最好距離3公尺以上)設定好折返路線,並在起跑點擺放20輛玩具車,孩子在起跑點出發的同時也要抓住其中一輛玩具車,奔跑到對面後要把玩具車擺放好,來回數趟直至汽車全數整齊擺完。如此可訓練大肌肉與專注力,也不會演變成失控亂跑。

6.在靜態例行性活動中加入體能  
例如畫畫時,可以大範圍地把畫紙貼在牆壁上,讓孩子可以邊活動邊隨意在牆上作畫。  

7.家人引導的簡單遊戲  
若是面對2歲以下的小小孩,家人可以一邊陪玩一邊引導。譬如家長滾球讓孩子接球時,可故意將球滾歪,讓孩子做一些小小的移動去接球,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Q5:有哪些線上運動資源可以讓孩子大量放電?】

台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老師白宇廷提供幼兒在家可以跟著作的線上運動資源:

1.Little Sports點我看影片)  
Little Sports是來自英國的兒童專門運動教學頻道。每段影片7~23分鐘不等,有些動作做了會爆汗,白宇廷建議最適合於早上活動,可以發洩孩童旺盛的體力。影片內容的播放速度不會很快,動作解析清楚。  

2. Cosmic Kids Yoga點我看影片)  
宇宙瑜伽Cosmic Kids Yoga,影片會搭配不同的動畫場景,像是海底世界、農場生活、太空世界,還有小朋友喜歡的電影主題等,讓小朋友也能體驗深奧瑜珈的鍛鍊樂趣。  

3.SamCam舞蹈教室點我看影片)   
由美國舞蹈家Miss Sam所經營的YouTube頻道SamCam舞蹈教室,教學內容非常活潑有趣,2歲以上的幼兒就可以開始學習,還有Hip Hop、Tap等其他種類的舞蹈可以選擇。  
 

【Q6:又要帶小孩又要工作,哪來時間做家事?】

每個家庭中一定有很多平常沒時間處理的家務,不妨趁這段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做吧。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父母,可以跟幼兒一起把絨毛娃娃裝進洗衣袋裡清洗、曬乾;或是一起把樂高積木用酒精噴擦一下。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一起整理換季衣物,並討論衣物的去留。  

何翩翩說,蒙特梭利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之一就是帶著孩子做家事,可以請孩子一起摺小內褲、摺襪子,帶著孩子分類爸爸、媽媽與寶寶的衣服等,這些都是數學性心智的前身。把襪子從大排到小,可以讓幼兒學會序列概念;找到兩支一樣的襪子放在一起,是配對的概念。孩子透過動手做,就能把數學、感官、日常生活全部都練習到了。  
 

【Q7:防疫在家,親子衝突越來越多怎麼辦?】

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疫情帶來的壓力,不只大人會有,小孩更因為不容易準確表達內心感受,而將壓力轉化為一些錯誤的行為,或是易怒的情緒。家長可以這麼做:  

1.放大鼓勵好的行為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請放大鼓勵孩子,絕對有正面的助益。如給予「獎勵」或「特權」,例如吃完晚飯有自己收碗的人,可以決定明天午餐要吃咖哩飯或義大利麵,或是可以請媽媽多講一本故事書。

2.導正不良的行為  
溫和處理不良的行為,並理解他們可能是出於「無聊」或是「不安」。適時找出其他遊戲或親子活動,轉移一下注意力,等家長跟小孩的情緒都過去了,再找時間好好討論。這段時間務必放寬教養的標準,只要孩子不是做出太過傷人傷己的行為,不如就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吧!

3.善用「冷靜期」  
家裡可以設一個「冷靜區」,讓孩子可以稍微抽離一下自己內心爆發的火山,冷靜期的時間一般建議就是孩子的年齡(例如5歲的孩子去冷靜5分鐘)。

4.避免體罰  
體罰會嚴重增加孩子在家中的不安全感以及負面情緒的連結。一天24小時的親子相處確實是很大的負擔,最好能由一位以上的大人來分工,並互相給予情緒支援,避免在不當的情緒下體罰孩子。  
 

【Q8:無法出國、減少出門,關在家能做什麼?】

在疫情與不確定的前景中,能夠全家廝守、 共度危機,仍然值得感恩。國外許多家庭把握這段時間,全家一起嘗試新的學習,甚至進行大型計畫。

例如在家吃飯的時間變多了,就一起學烹飪,還有許多人索性在家裡開闢小小菜圃。也有人趁著全家人都在家時,一起進行簡易的室內改造,例如DIY粉刷、組裝或修繕桌椅等,不但留下難忘的回憶,也很有成就感。

何翩翩也認為「轉念」很重要,例如既然要長時間和孩子待在家中,不妨把家裡的一個角落布置成露營地、水族館、 甚至小型的學校,陪孩子玩扮演遊戲,一起編故事、編兒歌、講笑話,把因為疫情而緊繃的心情轉換成難得緊密的親子互動。  
 

【Q9:時間零散,如何育兒同時兼顧工作?】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人好好工作,小孩也能安靜的獨處呢?只要3步驟,善用番茄鐘育兒法,並且和另一半輪流照顧小孩,就可以專注工作1.5小時,完成許多待辦事項。  

步驟1:以半小時為單位,仿效蕃茄鐘的「時鐘切分法」  
面對育兒的時間管理,育有4個孩子的小村子 mama team up 創辦人高雅雪和大學教授郭葉珍使用同樣的方法。她們不約而同仿效番茄鐘,使用「時鐘切分法」,以半小時為單位,跟孩子約定好:前半小時自己玩,後半小時媽媽(或爸爸)陪玩。建議父母可以指著時鐘告訴孩子:「長長的指針從12走到6的位置,這半小時要保持安靜。」  

步驟2:將時間表寫在小白板,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林怡辰家有三名幼兒,她強調時間管理要具象化,讓孩子「看到」每日行程,才有辦法實行。她的做法是,會和孩子討論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哪些、按輕重緩急排列,前一天寫在小白板上,放在大家可以看到的地方。一旦小孩有了每日行程表,大人就可以抽空工作。

步驟3:和另一半輪流,累積一人專心工作1.5小時  
如果夫妻可以互相支援,搭配以半小時為單位的時鐘切分法,累積一人就可以有1.5小時的時間工作。換句話說,若是孩子自己玩半小時,再來是爸爸先陪玩半小時,接著又是小孩自己玩半小時,最後才是媽媽陪玩半小時,那麼媽媽就可以有1.5小時的工作時間。

延伸閱讀:五大生存法則,幫助雙薪爸媽居家育兒兼工作  
 

【Q10:工作育兒兩頭燒,經常對疫情焦慮、恐慌怎麼辦?】

在疫情期間,身心都出現焦慮狀況、甚至恐慌症的例子,不勝枚舉。大人除了照顧孩子,還要面臨其他、甚至更大的壓力,像是不能或不敢隨便出門,一出門就戒慎恐懼,不知道病毒藏身何處,擔心被感染,就像是戰時的心情。  

如果夫妻雙方都在家,還要面臨更多的家務、分工以及彼此長期間在壓力下相處的摩擦。還有人生計因此受影響,擔心不確定的未來,以及人際接觸變得要互相提防的不信任。  

此時,請找到能講述心情的人,認可這些情緒跟抒發這些擔憂,彼此支持,去做能夠管控情況、正面的事情。但記得,別在孩子面前顯得焦慮失措,讓孩子也害怕擔憂,因為家中需要穩定、正向的氣氛。  

另一方面,家長們也別忘了持續運動強身。例如YouTube有不少在家裡就可以做、形式各異的簡單運動。如果住公寓不宜跑跳,也有很多沒有跳躍等激烈動作的伸展或肌肉訓練,運動不但能消耗掉負面能量,還能強化健康與免疫力。

此文章是否對您有幫助
非常有幫助
有幫助
尚可
沒幫助
完全沒幫助
建議使用Chrome、Safari瀏覽器
Copyright © 2021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