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專家

利用「正面標籤」,三步驟鼓舞孩子進步

2021-10-03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利用「正面標籤」,三步驟鼓舞孩子進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有特殊兒的爸媽,總是擔心外人把孩子「貼標籤」。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提醒,如果家長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些負面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他建議家長應找到孩子的亮點, 將亮點作為「正面標籤」,孩子受到鼓舞後,就會逐漸進步。


常常在諮詢後,告訴家長孩子的確有些「過動」現象,或是「自閉」症狀,家長便像是河豚立刻充滿氣、撐起刺,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認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議我把孩子「貼標籤」。

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擠、被朋友嘲笑、被老師邊緣化,因此一旦遇到這些關鍵字,爸媽就緊張起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能體會,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公平受教育、公平被對待,但是爸媽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常常就幫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脫口而出的是「你怎麼那麼笨!」當孩子走路慢吞吞,家長可能說的是「你怎麼那麼懶惰!」這些「笨」、「懶惰」,就是你幫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形容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心生警惕,下次能更謹慎、表現得更好,但常常這樣形容孩子,卻會造成「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例如泰國會利用大象來表演,為什麼大象不跑走呢?原來是從小象開始,就把牠綁在木樁邊,因為小象力氣小、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就「認命」了!即使後來長大、力量變大了,甚至不綁了,大象還是不會想要逃跑。這樣的無助,就是過去長時間所學習累積出來的。

因此,當孩子每一次的表現都被貼上這些負面標籤,孩子真的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即使更努力、表現變好了,甚至父母給了正面稱讚,孩子還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而開始放棄努力、自暴自棄。

正確使用「標籤效應」,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了讓新兵在戰場上能夠快速地表現有如老兵,要求他們根據規定寫家書,家書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多勇敢、建立了多少功勞等等。一段時間後,這些士兵個個脫胎換骨,表現得就像是沙場老將一樣!這就是利用「標籤效應」來不斷自我暗示,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那麼對孩子呢?父母應該適時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找到孩子的亮點,即使只有一丁點也好,再把這個亮點作為標籤,孩子就會往你期望的目標逐漸接近了。對於孩子每次的表現,可以試著這樣操作:

  1. 同理:孩子犯錯了,我們得同理他的感受,即使是覺得好玩、無聊,或甚至是故意犯錯,我們都要先能接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瞭解他的想法。
  2. 相信: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不會再錯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你下次寫字速度會更快」,這就是貼上正面的鼓勵標籤,這樣的標籤不只對孩子有效,對家長的情緒也能有安撫效果。
  3. 持續:上述的「相信」句子不可能說一次就見效,需要看準時機多加使用,你會發現孩子逐漸在進步,也有人說這就叫做「吸引力法則」。

最後要提醒家長,如果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就是把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這些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平時得要特別小心。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擁有二十多年兒童發展復健臨床經驗,專長感覺統合、專注力,希望透過親職教養技巧將兒童發展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此文章是否對您有幫助
非常有幫助
有幫助
尚可
沒幫助
完全沒幫助
建議使用Chrome、Safari瀏覽器
Copyright © 2021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