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做

該向特殊兒家長學習的事:放手的教養智慧

2022-01-17
親子天下 李宜蓁

該向特殊兒家長學習的事:放手的教養智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美國長春藤大學也有媽寶現象,18歲的大學生無法自己填表格和準時交作業,史丹福大學新生主任自己也是母親,她領悟到,為了讓孩子可以真正成為獨立的大人,自己應該要跟特殊兒的家長學習四個放手智慧,因為,放手往往是更深的愛。


茱莉‧萊考海姆(Julie Lythcott-Haims)每年都迎接全美最優秀的大學新生,她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前新生事務主任,她看到年輕一代在性格上的富裕與匱乏,身為父母,她給家長在教育上的體會卻是從跟特殊兒家長學習而來。以下是她寫給美國《Parents》雜誌的分析: 

有一次我在史丹福大學,對大學新生家長們滔滔不絕講述「不養出媽寶-放手的教養智慧」,鼓勵家長們要忍住想幫孩子做這做那的想法。結果隔一天在晚餐桌上,我卻無意識的轉身幫大兒子切肉。我兒子都10歲了,如果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可能會想幫他切一輩子的肉。 

大學校園內,有許多大學生明明年滿18歲,卻無法自己填表格、煮飯、在期限前交作業、自助加油,車子拋錨還會讓他們手足無措,也有媽媽每天都要morning call,只為了怕孩子遲到。這些爸媽出於愛,過度干預孩子的成長,培養出一群已成年的媽寶。 

同一時間,我想到我的朋友史黛西‧愛許蘭(Stacey Ashlund),她有一個17歲大、視障跟聽障的兒子。愛許蘭知道,視障跟聽障會讓兒子的未來難以完全獨立,因此她竭盡全力讓他凡事都能自己做。 

事實上,許多特殊兒爸媽都很積極主動訓練孩子自主,甚至因而養出比他們正常同學更優的生活能力。這確實有點諷刺,我整理了一般爸媽可從特殊兒爸媽身上學的四個教養智慧:


一、作牛作馬不如樂得清閒

教養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爸媽幫孩子做了什麼」,而是「爸媽教會孩子自己能做什麼」。我們的任務不是確保孩子一生順遂,反而應該幫他們備妥面對困難事務的能力,有時他們就必須跳脫舒適圈。 

當我們想教會孩子某件新事物,像是綁鞋帶、自己過馬路、早上自行出門,愛許蘭告訴我她的教養四步驟:1、示範給孩子看。2、跟他一起做一次。3、在旁看著他做一次。4、讓他完全自己來。 

亞曼達‧布斯(Amanda Booth)也有同樣的心得。她兩歲的唐氏症兒子米咖(Micah)因肌肉緊張導致走路困難。布斯一開始教他坐挺,再來讓他慢慢練習從坐姿到站起來,「每次當我發現他越來越不需要我幫忙,我就退一步看著他嘗試,然後失敗,我不會說『噢!他做不到!』或是『他可能會受傷!』,他需要感受到『我又學會了』的喜悅,在真正學會之前,他也需要不斷不斷的練習。」 

艾瑞克‧傑克森(Eric Jackson)會跟自己10歲的自閉症兒子艾利斯(Ellis)一起煮飯,「我們從切小塊小塊的材料開始,如果他雞蛋沒拿好摔在地上,沒關係,如果他在麵糊裡頭加太多水,也沒關係,等到他能自己煮飯的那一天,我好想歡呼。」 
 

二、接受孩子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爸媽心目中好像都有另一個「完美小孩的模樣」。我們想要孩子當運動員、結果他卻是個書呆子,我們覺得孩子可以:成績再好一點、再外向一點,或者拜託不要那麼活潑。我們經常用力把小孩「修理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但孩子可能因此感覺不被愛,「好像如果我能再努力一點、達到爸媽期待的樣子,才值得被愛。」 

當布斯懷孕時,她想像米咖會跟爸爸一樣騎機車、甚至成為奧運游泳選手。當米咖被判定為唐氏症寶寶,這些想像全部隨風飄。「我們知道他不可能跟一般孩子一樣了,我們必須退後一步,讓他帶著我們往前走,」有多少的孩子渴求這樣無條件的被接納!布斯說:「慶幸的是,我們很早就體認到這一點,我不會是從小就期待小孩成為律師,等到他25歲說他不想幹律師、我就大崩潰的那種媽媽,在他一出生就嚴重打擊我們的惡耗,或許反著看是一種祝福。」 
 

三、慢教養,留空間讓孩子犯錯

忙亂的生活節奏讓現代爸媽很急躁,我們期待正常小孩要立即跟上我們的每一個指令、並做出正確回應,但傑克森說:「我知道艾利斯會需要多一點時間消化我在說什麼,我也須要給他時間去理解跟反應。」傑克森曾是一個超沒耐心、完美主義的成功大律師,但他現在被三個孩子磨到比較柔和、有耐心。「不管孩子多大,都需要我耐心相待、無條件的愛,以及留點空間給他們犯錯。」 

慢教養同時意味,感恩讚嘆孩子的每一個「微成長」,艾倫‧賽德曼(Ellen Seidman)有一個腦性麻痺的13歲兒子麥克斯(Max),還有兩個發展正常的弟妹,但最基礎的發展如說話、走路,對麥克斯來說都極度困難。賽德曼說:「後來我認知到,他有自己的節奏,我開始把眼光放在他現在已經擁有的,而非他還沒學會的,我也體認,爸媽很容易會卡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忘記去看見、去感謝孩子已經學會的所有事情。」 
 

四、別管外人,你的想法最重要

「不必在乎別人的想法」,說比做簡單。前任白宮新聞聯絡人羅‧富尼耶(Ron Fournier)的強項是跟重要人士交流,他12歲的兒子泰勒(Tyler)卻有亞斯柏格特質,兒子直率的發言、無法跟人眼神交流,常讓他臉上三條線。有一次富尼耶帶泰勒去見了歐巴馬總統後,泰勒說:「爸爸,希望我沒丟你的臉。」富尼耶才驚覺,「原來讓我尷尬的,不是他人的眼光,不是兒子的亞斯柏格,問題是我的想法,是我覺得他很怪,只關注他做錯了什麼。」 

賽德曼也曾因為太在意腦麻的兒子在生日宴會上跟別人的互動,後來乾脆叫先生帶兒子去。後來她認知到「兒子就是她自己」,兒子的障礙教了她珍貴的一課:不管她再努力、終究無法控制發生在兒子身上的所有事。這也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學習的一課。

此文章是否對您有幫助
非常有幫助
有幫助
尚可
沒幫助
完全沒幫助
建議使用Chrome、Safari瀏覽器
Copyright © 2021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