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篩檢

發展遲緩的孩子有多少?什麼是「隱形特殊兒」?

2021-11-19
曾慧雯

發展遲緩的孩子有多少?什麼是「隱形特殊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展遲緩兒童不是少數家庭才有的特例,特殊兒比你想的更常見!台灣平均每15個孩子,就有一人可能有發展遲緩,需要專業的評估與幫助。陪伴互動、細心觀察、定期篩檢缺一不可,如何及早發現孩子需要幫忙,是父母、醫師與幼兒園老師的重大責任。


很多人可能覺得,發展遲緩只是極少數家庭才會碰到的狀況,其實不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根據台灣每年約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每一年就新增1萬5000名發展遲緩兒童。也就是說,台灣平均每15個孩子,就有一人可能發展遲緩,需要評估與幫助。 

賴德聰、黃志南刊登於《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的研究論文〈發展遲緩兒童的篩檢與轉介〉裡也有提到,台灣的發展遲緩兒童人數明顯被低估。他們以2003至2008年各縣市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資料,估算台灣6歲以下遲緩兒的盛行率,由2003的1.90%增加至2008的3.28%;但與美國3~17歲遲緩兒盛行率15%比較,台灣的盛行率有明顯低估,「我們認為台灣的盛行率不會只有3.28%,未來還會逐年升高」。


定期篩檢,及早揪出發展遲緩問題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所謂的「早療」就是要在學齡前(6歲)早介入治療,但有60%的家長一直到孩子上小學了,才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問題,可能已錯失黃金治療期,非常可惜。 

只不過,若單靠父母的擔心和醫師的監視,往往不足以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定期進行篩檢,進入幼兒園之前只有29%的遲緩兒被發現。 

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兒童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提醒,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各縣市衛生局都有提供篩檢表可以做,從2個月到6歲、分為13個年齡層,都有專屬的發展檢核表,家長可以先自行檢測,才能在6歲黃金治療期前透過孩子的症狀與行為提早發現問題。延伸閱讀: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如何篩檢? 

 

「隱形特殊兒」經常在念小學後才浮現

有些情況則是,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傾向,卻沒有被診斷,他們算不算「隱形特殊兒」呢?陳慧如不認為這是真的「隱形」,而是家長和照顧者忽略了孩子的潛在問題,以致於沒有在早期就去尋求協助;也有可能是家長覺得「再觀察看看」,因此遲遲未就醫,等到孩子上小學了,問題才浮現出來。 

陳慧如說,這些孩子的問題其實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幼兒園的教學方式比較容許孩子走來走去,或用自己的方式玩耍,老師比較不會介入太多,因此未能及時發現有狀況;但小學班級的人數多,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飛走,這時老師與家長才開始懷疑孩子發展有問題。 
 

懷疑孩子發展慢,先找兒科及小兒神經科醫師

她建議,當懷疑孩子發展有問題時,應先去找兒科醫師或小兒神經科醫師診斷,他們受過兒童發展的相關訓練,可以在第一線幫你評估孩子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嚴重程度需不需要轉到早療中心去做評估。 

例如陳慧如在門診時就發現,有多達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個案,其實並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居家環境出了狀況,例如孩子缺乏陪伴,或是家長的引導方式錯誤,才導致孩子產生發展問題。 

她表示,兒科醫師看診後會提出建議,讓家長知道後續該如何協助自家寶貝,較輕微的問題也許就能夠因此解決;若是問題較嚴重,則會轉介到早療中心做評估,以免孩子錯過早療黃金時期,或在治療過程走了冤枉路。

此文章是否對您有幫助
非常有幫助
有幫助
尚可
沒幫助
完全沒幫助
建議使用Chrome、Safari瀏覽器
Copyright © 2021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