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嬰幼兒發展的知識,將幫助父母了解寶寶成長過程中,身心特質及行為能力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以及父母應該提供哪些重要的經驗給寶寶。有了這些基本知識,父母就可以及早判別寶寶在各領域的發展是否正常,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遺憾。
有對年輕夫妻最近剛生下第一個寶寶,滿懷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他們問我:「有什麼事是當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我想,至少有三件事,是為人父或人母者的必修學分。
對於正常的嬰幼兒來說,發展的知識可以幫助父母提供好的照顧及教育經驗。
例如,當父母了解0~6歲是寶寶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這個時候絕大多數寶寶吃進去的營養都被用來供應腦部發展所需,父母就會仔細在飲食中提供深色蔬果、高品質的蛋白質、鈣質和魚油等,讓寶寶發育中的大腦得到足夠的營養;如果父母了解原來寶寶在身體、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等幾個層面都需要發展,父母就會留意每天讓寶寶有足夠的身體活動,讓寶寶多玩、多探索;跟寶寶說話時注意語彙的豐富度,儘量清晰完整描述事情,同時知道要仔細的教導孩子情緒表達的語彙和情緒調節的方式,並提供人際互動的適當引導。
換句話說,具備這些知識的父母可以提供很有效的教養,孩子可以發展得很好;但不知道嚴重性或沒有發展概念的父母,孩子還是會長大,但發展上很可能就有很多缺憾。
現在坊間有一大堆內容似是而非的教養書籍,明星、名人或任何人都可以變成親職專家。這些經驗不是不能參考,但很常見的是,這些根據經驗而非根據專業寫出來的教養書,通常把重點放在如何做以及多有效,但作者說不清楚有效的真正理由是什麼,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養可能有很大的風險。
於是,就會發生有些父母為了讓寶寶及早睡過夜而任由嬰兒哭整晚,沒有仔細辨別嬰兒哭泣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也無視於嬰兒長時間劇烈哭泣時,過高的壓力荷爾蒙對嬰兒腦部可能造成的傷害;也有父母嚴格的訓練孩子,以為這樣叫做堅持原則,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律,卻不知研究發現,這些行為主義掛帥的國家,養出了最高比例逃避式依附的嬰幼兒,而行為掌控式的教導,也常教出表面順從而缺乏同情心的孩子。
此外,在托育及學校的選擇上,一定要確認是有助孩子發展的環境,不要聽信廣告或業者的宣傳。已經有研究發現,讓嬰兒處在無刺激的、無色的房間生活,很少和他們說話或互動,會造成早期知覺的損傷,一直翻閃卡試圖刺激嬰兒的做法也被證實不僅無效,反而會造成嬰兒退縮,甚至造成近似刺激剝奪的狀態,而這正是目前很多不良保母或托嬰中心的現狀。
幼兒園的部分情況也很嚴重,塞滿分科才藝教學的幼兒園大行其道,孩子如果去上了這樣的幼兒園,因為比人家早學一些知識和才藝的東西,一開始看起來好像很棒、很聰明,贏在起跑點上,但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優勢並無法維持太久,反而在主動學習、自我情緒的調節和人際協商處理的能力都比較差。
因此,面對各種教養建議,父母心中要有一把尺,想想這些教養建議,是不是符合孩子發展的原則,如果不確定,要去尋求專業知識而不是道聽塗說。
新手父母必修學分3:心存感激,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這是我自己最重要的體會。彷彿不久前,我也還是新手父母,手忙腳亂的餵奶、換尿布。這些年,孩子的小手帶著我學習很多重要的生命功課,孩子撿拾陽光底下閃閃發亮的小石子,彷彿看到寶石一般的欣喜神態,教會了我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見世界的奇妙。
教養孩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頓,更讓我重新回顧自己的成長,展開自我生命的修復與整理。陪伴孩子的成長總讓我深深感到生命的驚奇,並對於能夠為人父母充滿感激。
現在孩子長得和我一般高了,細數這些年教養孩子的歷程,都覺得無比珍貴。我常想,如果當時少忙一點工作,多陪一下孩子,該有多好!能夠為人父母是很大的福分,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好好愛、好好陪,細細品味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體會生命中很辛苦卻是最美好的時光。
*摘自親子天下出版《聽寶寶說話》全新增訂版,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