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帶孩子上早療課的情況,往往都是孩子進治療室上課,家長則在外面一邊滑手機一邊等候,只是單純的接送而已。然而,一堂早療課才半小時,孩子絕大多數時間其實都是待在家裡與社區,若家長能全程參與課程,學習引導孩子的方法,療育效果會更好。
景美醫院語言治療師陳偉明表示,治療室內的環境與孩子的生活環境往往有相當大的落差,以致於若只透過治療師的治療,想將在治療室內發展的能力運用於自然情境(例如家庭、社區、學校等),結果往往差強人意。
「家長最好能一起入班、全程參與,而且不只是在旁邊看,而是要學技巧、跟治療師討論回家要怎麼做!」陳偉明的語言治療課是開放家長全程參與的,因為他考量到一堂早療課不過半小時,比起上課,孩子進步的關鍵其實是居家的引導,若能提供家長必要的概念知能及技巧示範,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如果每週只上半小時的課,那麼,孩子的成長進步不是因為這半小時,而是這半小時我教給家長的技巧,讓他們可以額外在家練習。」陳偉明這麼說。
他表示,目前國內有很多治療師上課是不讓家長參與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撒嬌、鬧情緒不練習,「但回到家以後就是這個狀況啊!所以一定要教家長該怎麼面對及處理孩子鬧情緒、不配合練習。」
不過,陳偉明也碰過有的家長很忙,回家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練習,就乾脆讓小孩多跑幾家醫院治療,讓治療師來引導孩子。「我們很體諒家長的忙碌,但家長才是陪孩子走最久的人,我還是建議家長要取捨;至於要怎麼取捨,我們可以陪著家長一起分析、幫忙想辦法,」陳偉明認為, 治療師不應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要給予家長情緒支持,共同找出對孩子最好的療育方式。
他指出,理想的治療方式,應該是治療前就要與家長全面地溝通,瞭解孩子、家長、家庭、學校等情境下的需求,以「醫病共享決策」的方式達成治療目標、進程和執行方式的共識。有共識,家長回去才能落實執行。
家長全程參與治療課,盡量營造如同孩子平時的生活情境,並透過活動誘發孩子的困難點,藉此治療師即可「示範」處理和引導的方式,讓家長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技巧、促進孩子的發展,並且用日常作息當作練習的契機,用孩子想做的事情當作誘因去引導,孩子配合練習的動機會更強。
以語言治療為例,治療師會教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