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接觸早療的家長,最困擾的一點莫過於該帶孩子去哪治療?治療師又該怎麼挑選?
「不是大醫院就一定好,診所也不一定就比較差,」景美醫院語言治療師陳偉明表示,當沒有頭緒時,可以先從各縣市衛生局公佈的評估及醫療單位名單去嘗試,建議就近找醫療院所治療,以減少孩子就醫往返時間。
另外,網路上的特殊兒社群裡,會有家長們口耳相傳的討論與推薦名單,也可以列入參考。
只要是專業且合格的治療師,都可提供早療服務,但治療師的學經歷及專長項目不盡相同,因此家長尋求治療時,可詳細地與治療師溝通需求,並共同參與治療,而非僅在治療室外等待(除非有特殊規劃),並定時與治療師討論居家執行的狀況或提供相關資源。
「最好找能讓家長入班、全程參與的治療師,這樣才能學技巧,回家持續陪孩子練習,」陳偉明說,一堂早療課不過半小時,比起上課,孩子進步的關鍵其實是家長具備正確的觀念、期待與技巧,於居家的引導練習。
陳偉明認為,理想的治療師應該要提供「有溫度」的服務,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孩子」,而是「家庭」。
「早療的家長,誰的壓力不大?」他說,家長需先將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孩子,因此治療師提供家長情緒支持與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建議一開始與治療師溝通時,可以觀察治療師能否給予家長情緒支持,且能共同討論孩子在社區、學校需要哪些環境的協助。另外,家長的擔憂往往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因此治療師也有義務傳達正確的發展觀念及預後期待,以免讓家長一直懸在恐懼中,身心俱疲。
另一個觀察重點,則是治療師有沒有看見孩子的優點與強項。陳偉明表示,擬定療育方針時需考量的不該只是孩子的弱項,而是要如何運用孩子的優勢面,來促進弱勢能力的發展,絕對不是哪裡弱就加強哪裡的「補破洞」行為。因此,當家長在跟治療師晤談時,要注意治療師是否有看到孩子的優勢,以及要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
不過他也提醒,醫療行為不是逛街購物,一旦開始治療,就不建議一直更換治療師,否則家長與治療師很難建立互信關係。「有時候家長只是出於擔憂,而帶著自己的評判去看治療師,例如擔心治療師看起來好年輕,是不是沒經驗?治療師沒有孩子,怎麼會懂?別家孩子進步好快,我家孩子怎麼這麼慢?然而,這些評判不一定客觀。」陳偉明能同理家長的擔憂,但他也強調,要尊重孩子的發展曲線,自己跟自己比就好。